引言:談到詩詞的韻律,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:一是平仄,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,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,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(xié)調。二是對偶,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,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,詩詞中一般是句對,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。三是押韻,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(一般是停頓的地方),有規(guī)律地重復出現(xiàn)。這三個方面都來自于漢語語音的特點,就是單音節(jié)語素占優(yōu)勢,有聲調。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、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,運用的自然,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,呈現(xiàn)韻律美;運用的不好,用得過多過濫,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,甚至以文害義,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。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。
活動目標:
1、引導幼兒在聽音樂的基礎上能隨音樂進行聲勢活動。
2、訓練幼兒節(jié)奏感,動作的控制力,即興創(chuàng)作力,培養(yǎng)對音樂的注意力、聽音樂的表現(xiàn)能力。
活動準備:
錄音機,錄有不同旋律的音樂(適合做奧爾夫的音樂)。
活動過程:
1、請幼兒圍成圈坐在地毯上。
2、請幼兒自由想一想自己的身體都可以做什么動作?自己創(chuàng)編一些動作做給大家看。
3、放第一段音樂,請幼兒隨音樂做動作。
4、請幼兒自己聽音樂自己做聲勢。
教師跟著幼兒的動作做,看看有哪些小朋友能想出不一樣的動作教給老師了。
5、請幼兒聽第二段音樂,做聲勢。提出要求:請幼兒注意看老師是在音樂的什么地方變化不同動作的?
(引起幼兒對音樂長短不同變化的注意)
6、請個別幼兒自己即興編動作帶大家做。
每段音樂變化一位幼兒:教師在每段音樂的變化時走到一位幼兒身邊,示意他來帶大家做。
7、教師將幼兒做的情況做點評。
8、請幼兒到后邊客人老師處邀請一位客人老師來一起做。
兩人商量由誰來當老師,一起聽音樂做動作。
活動結束。
中國幼兒網:http://lyymw.cn/school/Massacre.html (優(yōu)秀教案) 編輯:豪華方便面